原标题:
邱咸玖同志,男,1957年1月出生,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,先后在原达县新进乡八一村小学,达县新进小学,石桥镇列宁街小学任教。现任达川区石桥镇列宁街小学八一村小学主任教师。
该同志自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,在偏远山区耕耘了36个春秋,从一个民办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。从走上讲台那天起,他就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了自己的终身职业,三十多年风霜雨雪,三十多载苦辣酸甜,从没动摇过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,没有减少他对学生的炽爱,没有削弱他对知识的渴求。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他的职责,为发展山村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他应有的力量。
那是1978年,当时的八一村村民为了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,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现状,一致推荐刚高中毕业的邱咸玖作教师,就这样,邱咸玖同志就成为了该村的一名民办教师,从此开始了他用独臂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和教书育人的奋斗之路。
尽忠教育,无怨无悔。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,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,就要一心一意地干好,无论公办还是民办,都是教书育人的,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的。
从教三十多年来,他从未因私事影响一节课。1999年,他前任妻子身患白血病,需到医院检查,学校领导准许他陪同妻子去医院。但邱老师没那样做,因为他知道,从家里坐车去城里,还再加上在医院里的排队等候以及等待检查结果等,这样算下来,来来去去至少也得两天时间。于是,他便拜托了他城里的亲戚代为陪伴,让妻子独自一人去了县医院检查。两天后,传来了妻子病重需要住院治疗的噩耗。那天晚学后,邱老师便马不停蹄地小跑到石桥车站,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车。到达妻子的病房时,都是晚上九点多了,只见妻子躺在床上,脸色苍白,无力地呻吟着,嘴里还喃喃自语:“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?”顿时,邱老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愧疚,用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妻子的手说:“对不起。你看,我现在不是来了吗!”说完,他的眼泪“唰”的一下就流了出来。尽管如此,邱老师总也放心不下班上的学生,待妻子病情稍有好转,他就把妻子接回家在家休养,自己赶回学校上课了。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,那一天,邱老师正在教室上课,一位同院的婶婶气喘吁吁的跑来告诉他家里出事了,叫邱老师马上回去。他预感到了事情的不妙,赶紧安排好班上的学生,急匆匆赶回家里,妻子因病情恶化,已奄奄一息地倒在床上,他万分痛惜地抱着深爱着的爱妻,心如刀割,泪如泉涌。还没来得及说上最后一句话,爱妻就在他的怀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妻子的匆忙离去,留下了年过六旬双亲和一对年幼的儿女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他总是不断地责问自己,这究竟是为了什么?一时间,他陷入了职业与家庭舍一不可的两难境地。家庭的重负,精神的打击,使这个血气方刚、铁骨铮铮的汉子病倒了。邱老师病了的消息牵动着孩子们的心。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邱老师的家,他们送来了鸡蛋,七手八脚地做起了饭。望着孩子们端来的热气腾腾的饭菜,那一张张稚嫩的脸,那一双双渴求的眼,他激动地一下子坐起来,紧紧地搂抱着每一个孩子,流下了幸福的泪水……
乐于奉献,公而忘私。只要校长通知“学校有工作需要帮忙”,不管是上着班还是下了班、是他她份内的还是份外的,不顾吃了饭没吃饭、在家还是在外,放假不放假、家里有事没事,什么时候叫什么时候到。从不说“不干”,从没有不努力把每项工作干到最好。2001年,学校通过综合考量,决定由他出任八一村小学主任教师,并负责学校营养餐工作。为了认真做好村小各项工作,不给领导扔担子,摆摊子,添乱子,邱老师总是率先垂范,乐于奉献。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,不知什么原因,送营养餐的车辆和工作人员十点多才来到学校。此时邱老师已经睡了,而且外面还下着小雨。他一听见汽车的喇叭声,立即翻身起床,连袜子也来不及穿上,就急匆匆地打开校门,来到操场上。可是,车长棚高,转不了弯,进不了门。邱老师看着码放得整整齐齐的146件牛奶,又望望飘飘洒洒的细雨。一个转身,他飞快地回到家里,拿来了大背篼。他让工作人员把背篼给他装得满满的,不仅如此,他还用仅有的一个胳膊搂着一件,就这样,邱老师来来回回跑了二十多趟,冒着小雨,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,背完了这次送来的营养餐。等他再次回到家里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了,邱老师也顾不上满身的疲惫,更来不及擦干汗水,又埋头做起了营养餐的登记和分配工作。
以校为家,严谨治学。邱咸玖老师从教以来,长期以校为家。很多时候,尤其是周末或者假期,学校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与欢笑,邱老师依然像往常一样忙碌:不是拿着钉子和锤子,穿梭于教室间,在有毛病的桌凳上敲敲打打,就是拿着扫帚或撮箕在操场上,东捡西扫,或者在屋檐下教室里辗转奔走,左瞅右看……除此之外,他还义务当起了学校的保安和守门人。一年365天,除去特殊情况,基本天天守在学校,无论是寒冬酷夏,还是深更半夜,随叫随到。正是这样,到学校寻衅滋事的小混混没有了,校园周边环境变好了。
邱咸玖老师尽管年过五十,却敢于接受新课程新理念,能够结合自身实际,运用熟练,能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。一是树立“良师益友”型的师生关系。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“高高在上”的,动辄批评斥责学生,甚至“拳脚相向”,致使不少学生见到老师纷纷回避。这种“独裁型”的师生关系,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,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。邱老师一改“教师权威”的架子,蹲下来与学生谈心,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,帮助学生解决困难,与学生成了朋友。通过自身的人格榜样,影响和鼓励学生明确目的,端正态度,激发学习兴趣,调动学习积极性,与学生一起享受成绩进步的喜悦。班风纯正、学风浓厚,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。二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。邱老师不仅是学校的主任教师,又长期担负着一个班的教学任务,一直致力于学校的课改研究。他上课时教学方法新颖得当,读、说、写、演、唱,形式活泼多样。课堂气氛轻松愉快,学生学习兴趣浓厚。他还因地制宜,动手制作相关教具。总是课前精心准备,查找资料,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,从不打“无准备之仗”。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,鼓励学生积极思考,大胆发言,及时予以肯定表扬。课后及时批改作业,鼓励学生认真订正,并对学生进行辅导,补缺补差,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。三是学生进步明显,成绩优异。作为一所偏远落后的村小,其校舍简陋,教学资源相当匮乏,尤其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。由于经济落后,几年来也没有年轻教师进入,学校的学生成绩水平不高。尽管如此,邱老师没有埋怨,总是尽心尽责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其余教师认真教学,个别班级的教学工作也多次受到中心校的表扬和鼓励。
严爱相济,身教感染。他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,并力求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。多年来,邱老师以他的真诚、公平、温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。许多学生利用写日记的机会向他透露内心的烦闷与惆怅。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,与同学之间的矛盾,与老师之间的磨擦都愿意与他交谈。他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是“交心”的职业,“亲其师方可信其道”,他将一腔的真诚扑洒到了班主任工作上。
前一段时间,他发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十分调皮捣蛋。于是他针对这一情况深入调查,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,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。了解到这些淘气的学生多数是因父母离异,孩子寄居在爷爷、奶奶家里,受到老人的宠惯,或是父母做买卖,无暇顾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其养成了自由散漫,懒惰涣散、不求上进的习惯。其中有一个叫邱源的男孩因父亲去世,从小由奶奶照顾,娇惯成性,经常课间打骂同学,就连班干部也不大敢管他,许多淘气的学生对他都有惧怕感。于是邱老师抓住这个可乘之机,首先找了这个男孩亲切地与他交谈,表扬了他上课积极发言、关心班级等优点,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,消除了自卑感,同时又交给他一个任务,让他协助班干部管好那些较淘气的同学,他听了之后,感到非常吃惊,并对老师说:“邱老师,你这样看得起我,我一定好好干。”从那以后,他不但自己不随便打闹,而且经常监督本班的男同学,遇到同学之间发生口角,他就马上加以制止。从此班上杜绝了打架骂人的现象。
执教十几年来,荆棘与鲜花一路,坎坷同欢歌齐飞。在他的心中始终铭记“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,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。”他始终把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看作等同生命一样重要的大事。
他班有个叫李强的男孩子,很多同学向他反映,这名男同学下课不愿和大家一起玩,很孤僻,而且他经常摸班上女孩子的头发和衣服什么的,叫女同学很害怕。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没有立刻批评这个小男孩,而是通过调查走访和一系列工作,终于解开了这个谜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原来,这个男孩的父母离异,父亲在打工,母亲患了癫痫病,对孩子不管不问;爷爷奶奶都上了岁数,又没有文化,对孩子的管理很不到位。于是邱老师就多次和这个小男孩谈心,使他终于吐出了心里话: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的疼爱,我也要,而且怕同学看不起。邱老师明白了,原来这个孩子是生活上缺少关心,心灵上缺少温暖。从此以后,邱老师一有空就和他在一起玩,有时把他搂在怀里,并经常把他带回自己家,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,使他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,让他的少儿心理得以正常发育,人格得以正常完善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,这名同学终于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,和同学相处得很融洽。这样的例子在邱老师身上很多很多,邱老师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,寓德育工作与教学之中,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,健康成长。每件事都使他认识到:学校无小事,育人需精心。
邱咸玖老师同志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,一直奋斗在农村教育战线上。他坚定地说:“我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,因为在这个岗位上才真正能衡量人生的价值,这就是我不悔的选择、不悔的追求。”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言行,用坚强的独臂托起了明天的太阳。